施政報告中的新生果金政策無疑成為了曾特首自設的最大陷阱,由原來的五百元敬老儀式,變成增加至一千元的補助金,還要附上資產審查的批核,這種做法不單概念混淆,還無端為自己沾上不孝敬老的污名。
曾特首在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一再強調人口老化的嚴重性,說經過精算師的統計,二十五年後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長者需要供養,一個未成年子女需要培育,屆時我們的子孫將會負擔過重,所以現在就要未雨綢繆,訂個限制,減少不合理支出,因為無人想自己將來的子女過著艱苦的日子。
先 不說曾特首的精算預測是否準確,就算他所說的言之成理,但生果金的意義和概念根本與他所說的「未雨綢繆」完全是兩件事。生果金的原意既非生活津貼,亦非補 助金,而是社會對長者曾貢獻社會的一種回饋。確實有一些長者身家較為豐厚,即使沒生果金對生活亦無影響,但另一方面又真的有一些貧困長者將生果金視為救濟 金的一種,希望藉此幫補生計。但這並不代表特首就能因此而將之扭曲成設限的生活津貼,因為生果金的重點是「後輩對長輩」的孝敬,是一種禮儀而非制度(雖然 當中有一個運作機制)!
眼下曾特首是本末倒置,犯下以果推因的邏輯錯誤,將實際有多少長者需要生活津貼,以及長者得到生果金後的用途作為 理據,來推翻生果金的根本意義和精神,更間接利用人口老化預測作為後盾,試圖設下各種限制為將來政府 -- 好聽一點是我們的後代 -- 開支提早防範於未然,這不單令所有本來對他抱有好感及期望的長者失望,更令他嬴不到普遍大眾認同敬老的民心。
事實上,若曾特首真的認為人 口老化將來會是一個嚴重問題,又不甘心將生果金調高至一千元水平(因為他說過生果金不應該跟通脹掛鈎),他其實可以乘著金融海嘨這個百年難得的機遇,以應 付經濟危機需要保留銀彈為由,繼續堅持五百元不設限的敬老生果金,但又同時以明白貧苦長者的需要而額外加送一個需要審查的五百元生活補助金,批刻條件可以 設得更高一些,既可以對貧者有實質幫助之餘,又可以汰走不用生活資助的長者,不是更加更合情合理嗎?
曾特首現在自設的陷阱是概念說不清,道理不充分,長者討不好,市民大眾拒認同。這種做法無疑不能為他自己原意為後代、為長者(調高金額)未雨綢繆的想法加分,反變成好事不想做、良心被懷疑,民望再度下降的惡果。